澳洲留学:保持对知识的饥渴、对不同的看法的平等分析态度

时间:2025-01-11 02:51:20来源:明镜高悬网 作者:综合

“从 2019 年2月份开始了留学生涯,澳洲从本科开始,留学上的保持是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RMIT University)的数字媒体(Digital Media)专业。”在启德教育《2023澳大利亚留学报告》中,对知对不的平等分度他说,饥渴“我选择澳大利亚出于很多的看法原因,首先作为缔造多项科学技术发明的析态土地,她无疑也是澳洲一个拥有核心科技的宝藏款:Wifi技术、光纤技术等造福世界的留学技术应用。不仅仅如此,保持这片土地也演绎了不少风靡全世界娱乐艺术:比如2012年左右的对知对不的平等分度《Dumb Ways to Die》系列宣传片,向大众打开了一扇耳目一新的饥渴公益宣传大门,用可爱易懂的看法简动画形式来叮嘱大家保护自身安全的措施;还有近些年大火的短视频音乐,俏皮可爱的析态舞蹈爆款《Dance Monkey》、士气磅礴的澳洲混剪专用《Move Your Body》和梗图区津津乐道的《Somebody That I Used to Know》都蝉联榜单多年,居高不下。”

微信截图_20231101133936.png 

(图片来源:墨尔本理工大学官网)

总的来说,澳大利亚对于创造具有很强烈的表现意识和研发功底,这和我曾经想象当中被称作“旅游胜地”的“花瓶”形象大相径庭,甚至称作“卷王”也没有问题。如果要给她贴上一个代名词,我想冠以“活跃且沉着”。学校方面,所就读的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是澳大利亚最具影响力的设计类院校:所谓“已冠王戴,必承其重”,此校的艺术与设计专业排名第一,在2022年是毕业生就业率第一(Source: QS Ranking);其毕业人才也层出不穷:“鬼才导演”温子仁、“奥斯卡最佳摄影得主” Greig Fraser等大家耳熟能详的制作人在全球影视业大放异彩。

01

对于我个人而言,从小就对美术设计表达出痴迷的兴趣:兴趣方面,依稀记得我打游戏不研究玩法,而专门去欣赏角色设计和背景音乐,去感受其诠释的意境。我也经常抽空给电脑软件安装不同的版本,试图去感受新老版本给用户带来在交互上的区别;专业方面,在学习广告字体和简笔画的时候,对排版情有独钟,能玩上很久的时间。从12岁开始也便正式认证开始学习绘画,经常“泡”在画室里。

其次,我了解到以AR、VR为技术与交互驱动,以短视频、自媒体为内容驱动的新媒体正在以潮水般涌入我们的个人日常生活当中,也理解作为它作为一个新的领域却如此适应大家的生活的原因:它是不同传播领域的集大成者,坐拥更快、更直接的传播媒介,新在速度和距离;同时也更有能力为所有领域充当强有力的分发者,兼容各种内容的同时也能延申更加出色的体验,新在广度和体验。然而,这个“新”字要得已体现,就得解决不同领域的内容移植方面的痛点,这便是我作为新媒体制作人需要去思考的。

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化学课堂需要考验学生的化学式拼接和各元素的识别能力,老师想更形象且更快的速度来举办这次测验,曾经只能用考卷来回答,现在便可分发App到学生的手机里,用3D的形式呈现元素形象和提升交互、用AR来和现实当中的道具互动、同时也完成了所有学生在一个环境里来使用一套道具的效率。

总的来说,把感兴趣的事情做好一直是我努力的目标,从小开始学习美术给我的人生规划指导了一个大方向,而就读RMIT University的数字媒体专业便是因对设计方面有职业规划而坚定选择的道路,而且向未知的领域探究是很令人振奋的。

但在当时,拥有相应专业功底的我,却是迷茫的:我不清楚我想去做什么,我只知道我要被安排去做什么 - 顿时清空的考试任务也使斗志顿时减半,一天的低效率也使我焦虑万分。直到大一做完作业过后我才明白,设计是创意驱动行为,而高考是时间管理驱动型,这种学业阶段性的转变,使我进入了适应状态。因此作为设计师,主动追寻设计问题与方法是切实做事的出发点,直到现在我也在告诫自己。也是那个时候,我的标签里开始铸造起新的名词 - “创造”。

02

外语能力一直是留学生的“看家本领”之一,当然这需要修炼。首先,在国外留学,外语有两大能力需要具备:表达和理解。双方相辅相成,既需要理论支撑,也需要经验扶持,所提及方面缺一不可。我记得有很多有意思的方法来提升我的外语能力:在表达方面,出国前我积累好日常聊天的“智库”,分不同的话题、场景等方面以自己切实的经历来做文字格式的答案。写了厚厚的一本,不仅帮助了我雅思口语备考,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自己、更旷阔地了解了不同文化的人的提问内容和思路;其次,塑造一个外语表达的形象,我习惯于模仿一个能映射自己的外国影视形象的说话方式。我一直很喜欢2014年美剧《闪电侠》中的“愣头青”科学家英雄Barry Allen,并取材于他纯正且清晰的美式英语。我一直学习他的语气和腔调说话,并把自己寄托于这个美好且正义的形象。这样我便有了外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以便我表达之时稍显自然,解决了没有内容可以答、回答时又没有自信的毛病;理解方面,在语句听懂的基础上,不知道对方应该想让你怎么回答是我认为最常出现的疑惑,比如经典的滔滔不绝地回答How are you的情况。我认为这个属于经验问题,是正常的文化冲击。我认为Practise makes perfect是不变的真理,找到一个拥有地道的反应能力的对象交流是很重要的,且最大的难点莫过于在国内外语交流机会少,所以鼓励自己多和外语好的人交流,或者使用现如今最流行的AI交流机器人交流,都是最便捷的解决方法。总而言之,通过学习他人来巩固基本功,最终自成一派的方法论,是屡试不爽的。

03

我并未在国内上过大学,但是由于朋友在国内上学,我会时常听说并近距离地接触本科课堂,且让我感触最深的区别在于培养人才的思路上:国内注重以细节的技术培养为导向,澳大利亚注重以多情况讨论的方案落地为导向。

原因之一在于软件技术教育,局限在数字媒体专业,每个学校的情况稍有不同,但是在国内本科的同学们一定接触过细致的技术课程。学校会专门设立软件培训课,在专门设计的练习与考试当中吃透专业软件;而澳大利亚方面,课程开头以软件介绍及练习一笔带过,重点在学生自行提出的方案打磨上,并在后续对自己撰写的方案进行实施和完成作业,最后对于整个项目进行回溯复盘。

老师的评判标准也有所区别,国内更加注重检查严谨的结果完成度,澳大利亚更注重检查方案实施过程的充实度、灵活性和想法的独特性,也许这职场当中各种人才之间互相比较的重点不一的原因。

对于RMIT University而言,设计专业的考试以成品设计作业为形式发放,承接上面所提到的方案制定与落地,难度因个人制定的方案而异,最大影响的因素在于自我进步的跨度、表达的讯息的深度和成品解决问题的广度上。一节课之中,宏观的考试是完成一个自定项目,微观的考试是由制作流程的细节提供和平时成绩所构成,平时成绩与国内类似,与老师和同学互通的频率、在校时段的活动参与积极度等都能囊括其中。

关于如何去学习,首先要做好方案,流程如下:定位研究方向与适用人群、想象成品效果、分析自我优势、规划制作流程、总结与升华。此举不仅是为整个学期描好一块精美的“蛋糕”外轮廓,也能更好的启发我们在各个层面考虑周全,以便在制作过程中查漏补缺,更是为以后职业或研究领域培养好习惯;其次在制作中要做好问题处理的规划能力和技术准备。

我们难免会遇到很多计划之初没有预料到的问题,囊括想法冲突、技术问题等,这是正常的现象。最好的解决方法是改进方案、更加精确研究方向和成品效果,把“蛋糕”描小一点。或者寻求专业意见,老师的回答一定是以项目完成度和个人优势为出发点考虑的,所以不要担心老师会在这样的方面批评你;最后,在频繁的反馈当中做好被校正评判的心理准备,“蛋糕”虽美,但也难免有串味的小错误,比如偏离了计划的最终目的,或者在视觉呈现上会有忽视的地方,这是研究过程的正常现象,但是难以在匆忙的制作过程中做自我判断。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轻”,积极地在班级里展示自己的进度,班上的同学和老师一定会以最热心、最礼貌的态度来欣赏你的作品。总而言之,达到这些学习的目标更像是在养成一个正确的职业习惯,当这些全都做到的时候,是很难被打低分的。

04

就读的学校有提供相关的实习的机会,2020年为一个点餐App重新设计用户界面;2020年作为学长的身份在RMIT Open Day新生迎新会上为自己的学校做介绍;2022年的时候参加过研究生专业的展览会的网页制作工作。

首先,作为设计师,第一眼被注意到的便是我们的作品,它帮我们诠释了我们的技能水准、思考深度以及对市场的考究,剩下便是我们拓展特定客户做的定制设计,所以塑造并打磨作品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环。

我对自己的作品反复审视之后,发现获奖的作品中包括反复改进后的作品,并且能在不同的制作方面入选。比如我的概念交互作品《粒子狂想曲》,描绘的是巨量粒子在用户的指挥下重组质变,产生无限视觉可能的交互作品。在一次工业设计展的投稿中,我重点打磨此作的应用场景和观赏性;另一次交互展上,我重点突出此作的交互属性,并邀请参观者前来试玩。另因基于TouchDesigner生成艺术软件构造,此作可以在不同的用途上自由的拓展,因此我认为选择兼容性和可塑性更广的专业软件来制作自己的个人作品,能够更好地为不同的场景进行定制和改进;再者,打磨一款能叫座的作品,能够拓宽在目标领域个人的知名度。

之所有重复参展不是偷懒,因为作为一个独立制作人,重复造轮子的时间成本及其高,进而影响对于一个作品塑造打磨的程度,单独定制也旨在锻炼自己的能力和节省自己的精力。

其次,在进入职场之前,能有幸参与多种形式的内容创作以锻炼自己的学习能力是特别宝贵的。我们的老师总是会与我们说:一定要去尝试新的领域。我认为正确的点是:老师会以过来人的角度去指导我们的作品而绝非只在评价我们的职责,和职场的区别在此。毕竟在职场我们谈贡献、我们谈价值,就算是试错,也不能颗粒无收。但在学习时代,我们的多领域尝试可以让给予我们更多机会去思考作为不同专业人员的思维,这句话指向未来:目前学生项目我做主,但职场项目谁做主呢?这就迎来了部门间协作的挑战。有时候,我们的做的产品不仅在市场中要为客户着想,在制作过程中还要为其他的部门着想。

总而言之,在这个活力无限的年华,驱动力投身创作的精神是难得可贵的,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劣势并想办法借力使力的思路是及其厉害且高阶的。因此在投递简历之前,首先思考自己未来会在一艘大船里最终担任什么类型的职务,这是陪伴今后职业生涯的一个大方向,很少会进行大改。当大方向确定好了,为实现理想也便靠近了一大步。

最后,我希望通过我对自己的定位来总结这一篇。这四年,我就像一个生活在玻璃杯里的人,恒温舒适地生活在自己的环境里,能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必须要靠自己的能力一步一步往上爬去来成为外面的世界的一部分。我不满现状,因为我知道玻璃碎了,每一片碎渣都会一齐朝向我刺来。一定要保持对知识的饥渴、对不同的看法的平等分析态度,来迎接这个趋于开放的平台。不仅是对于留学的你,也是对于成年的你,一个更加全面的答卷。


欢迎访问启德教育澳大利亚留学频道 欢迎咨询启德教育留学顾问    

免费获取留学规划方案,您可以通过以下4种方式联络我们: 

1、欢迎致电启德教育客户服务中心400-1010-123; 

2、欢迎 点击这里进行网络咨询; 

3、添加启德官网微信,可立即咨询;

 

          扫一扫  立即咨询

4、填写表单,我们会在1-3天内为您提供专业的服务。


相关内容
推荐内容